零碳轉型聯盟5/26正式啟動 首屆數位碳盤查就位

經濟日報 黃啟銘

長榮大學攜手天來集團董事長陳來助,共同催生的「零碳轉型聯盟」,5月26日正式啟動。這個資源平台將以打群架、跨域合作與數位轉型為主軸,提供工具資源、顧問指導與資訊系統建構等服務,來協助台灣企業完成零碳化過程中所需要的量化指標、數據管理,以達到「雙軸轉型(DigiZero)」,邁向淨零排放的最終目標。活動採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同時宣布首屆數位碳盤查企業夥伴。當日,光洋科董事長馬堅勇獲邀以「光洋科的循環經濟及面對未來零碳轉型的規劃」專題進行演說,期透過經驗分享,能為聯盟成員再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零碳轉型聯盟26日正式啟動,天來集團董事長陳來助(後方螢幕左起)、光洋科董事長馬...
零碳轉型聯盟26日正式啟動,天來集團董事長陳來助(後方螢幕左起)、光洋科董事長馬堅勇,與志鋼金屬總經理郭治華(前排左起)、如保興業副董事長王文信、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奇美醫院公關主任黃文良合影。黃啟銘/攝影。 黃啟銘/攝影。

校長李泳龍致詞時談到,長榮大學致力於發展成為綠色大學,同時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協助在地產業創生。同時透過這樣的產學合作,校外資源會進來學校,學生可以有更豐富的學習場域,理論結合實務,致力成為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大學。此次很感謝陳董事長與本校合作,建構起一個平台,讓學校攜手國內企業,朝淨零永續發展邁進。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致詞。 黃啟銘/攝影。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致詞。 黃啟銘/攝影。
被外界稱為轉型魔法師的陳來助、光洋科董事長馬堅勇,透過視訊與聯盟成員分享。 黃啟...
被外界稱為轉型魔法師的陳來助、光洋科董事長馬堅勇,透過視訊與聯盟成員分享。 黃啟銘/攝影。

陳來助透過視訊說,很高興看到聯盟今日順利啟動,氣候變遷已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這也是大家為什麼會聚在一起的原因,而「改變」的重點在於「人」,在此非常感謝長榮大學李泳龍校長的支持、吳佩芝研發長的辛苦奔波與多次商議,讓聯盟能夠從無變有,同時,也感謝光洋科馬董事長的參與,光洋科為台灣目前實踐循環經濟的典範!此外,他更以「倡議+創意+生意」來作為永續的進行式,以大航海時代來形容目前面對氣候變遷、零碳轉型的無際方向,只有以聯盟打群架的方式,每個人都為舵手,長榮大學為掌舵手,一起為零碳轉型、碳中和等方向找出一條永續之路。

當日活動,線上線下參與成員合影。 黃啟銘/攝影。
當日活動,線上線下參與成員合影。 黃啟銘/攝影。

第一屆數位碳盤查企業夥伴

*光洋應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為全球規模最大「光儲存媒體薄膜靶材製造廠」,董事長馬堅勇以「與智者同行,與仁者為伍」、「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兩段話,來勉勵聯盟夥伴一起為零碳轉型努力。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為南部指標性醫學中心,以「創能」、「節能」、「減碳」三大面向訂定環境保護與能源永續政策。該院公關主任黃文良分享,除了提供優質的健康醫療照護外,醫院持續投入環境永續。他期許聯盟資源能夠協助醫院,導入數位零碳轉型。

*如保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為專業螺帽製造商,因產品質優曾被日本晴空塔、台北101、台北大巨蛋的建築主體所採用,太陽能螺帽、防鬆脫螺帽更為近年營收成長的動能。副董事長王文信表示,加入聯盟之前,曾參與陳來助董事長在北部所創立的零碳大學。他強調,雖然公司員工數只有40多人,但深信長榮大學的專業團隊進駐輔導,將有機會成為中小企業發展零碳轉型的典範。

*志鋼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被稱為板金界的隱形冠軍,為全國第一座板金觀光工廠。總經理郭治華談到,公司在八、九年前就有通過ISO 14064的碳盤查,但因目標不明確導致後期執行不順,他強調,淨零排放已是全民運動,更是企業的日常工作,特別在台灣綠色轉型的重要時刻,期許透過聯盟平台來掌握最新資訊與方向,協助公司來做出最佳的規劃與佈局。

當日,除了長榮大學校內主管參與盛會,並邀請睿禾控股、叡揚資訊、聯齊科技、台灣鈣鈦礦科技、永瑞實業、仕興機械、宏進金屬、展晟照明、旺天電子、寬泰食品、龍風新科技機械、利鼎豐、巧奇創通、方舟美好生活、昱森、智匯無線、舞雲智網、美夢霖健康事業、南和國際旅行社、興生景觀開發、勁捷能節能、乙鳴環境、三大浦等企業,透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見證零碳轉型聯盟啟動的歷史性時刻。

長榮大學VS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 聚焦零碳、綠色永續

2021/10/27 17:34經濟日報 黃啟銘

今年全球減碳與綠化議題重新受到國際關注,歐盟表態最快將自2026年起實施碳邊境稅,後續美、日等先進國家也呼應有意跟進,而中國更是大張旗鼓,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對抗暖化的成敗將取決於世界從化石燃料發電轉向零碳排的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而鄰近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長榮大學,更以「國際綠色永續大學」為首要辦學目標,近年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已獲得海內外獎項的肯定。該校10月18日特邀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董事長蒞校演講,主題為「零碳永續 從沙龍到聯合國」,期透過業界分享,聚焦企業減碳、企業永續與創新。

長榮大學提倡永續發展,不定期透過專題分享,讓校內師生能有所啟發,10月18日邀請...
長榮大學提倡永續發展,不定期透過專題分享,讓校內師生能有所啟發,10月18日邀請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來分享「零碳永續 從沙龍到聯合國」。 黃啟銘/攝影。

因疫情仍未完全解封,因此當日活動仍採梅花座辦理,另外提供線上直播,讓校內師生可以上線觀看。首先,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致詞表示感謝之意,也希望這場專題分享,可以為學校未來的綠色減碳、社會永續與創新,可以有所啟發。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左)致贈感謝狀給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 黃啟銘/攝影。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左)致贈感謝狀給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 黃啟銘/攝影。

當日,葛望平以風趣的口吻,分享自己如何把永續、零碳理念化為行動,帶領歐萊德公司從台灣中小企業當中竄出,進入國際打響名號。他談到,公司原本以代理國外髮妝產品為主,但於2006年起思考如何永續經營企業,也能友善環境,以「綠色、永續、創新」為核心價值進行品牌再造。更以「綠色產品、綠色服務、生態利益、社會利益」為正面循環,與供應商組成綠色供應鏈、盤查碳足跡建立數據,最後更透過嚴謹的管理與認證,促使公司產品與企業的全面碳中和。Q&A時間,該校師長提出碳定價、碳存簿、永續圈、開發碳匯轉換成碳權與台灣成立碳權交易所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熱絡。

葛望平以風趣口吻,分享歐萊德如何代表台灣,前往國際宣示零碳永續。 黃啟銘/攝...
葛望平以風趣口吻,分享歐萊德如何代表台灣,前往國際宣示零碳永續。 黃啟銘/攝影。

「深耕在地、連結國際、成為社會責任領航大學」為長榮大學的辦學目標,該校以「創新」思維,注入校務永續發展、教學、研發與場域等面向。讓人眼睛一亮的一項獎項,2021 AREA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長榮大學取得國際評審的一致肯定拿下綠色領導獎。其中,在永續發展上,該校落實節約能源,實行綠色採購;在教學上,跨院系合作,建立永續管理師模組; 研發上,更以氣候科技、循環經濟、永續生活、數位低碳等主軸,發展出長榮大學的學校特色。特別一提,關於在場域上的努力,該校建構出低(零)碳校園,積極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師生團隊在校內受裝備後,扮起領頭羊角色,協助企業在地創生。

永續、零碳等觀念,已逐漸成為現今全球經濟的顯學,產、官、學、研各界,甚至延伸至個人,都無可避免要面對這些議題,而學校更是扮演重中之重的角色,透過教育傳遞給下一代。就如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曾提到:「永續本身就是一個無限的目標,大家必須親自參與其中,而校方也將持續落實節能減碳,倡導綠色永續,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

長榮大學贈送校方特色商品「蒔醇黑糖啤酒」給葛望平,這支啤酒曾2018年獲得世界啤...
長榮大學贈送校方特色商品「蒔醇黑糖啤酒」給葛望平,這支啤酒曾2018年獲得世界啤酒大獎The World Beer Awards (WBA)肯定。 黃啟銘/攝影。

長榮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攜USR綠色大武崙 發掘農業新動能

黃啟銘/文

長榮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與USR綠色大武崙長期落實地方深耕與連結在地社會企業,特於9月15日於長榮大學舉辦「未來農業新藍圖-USR計畫SIG跨校交流暨ISE talks國際社企論壇」,主題聚焦於大學在地方農業的社會實踐、社會企業在農業端上的實務經驗。此外,為展現USR豐富的產學能量, 今年SIG跨校交流論壇以「農廢再利用」、「六級農業發展」、「綠色商機」、「農人才培育」、「青農共學」等五個面向,邀集遠東科大、成大、虎尾科大、暨南大學與長榮大學一同日本神戶大學跨國連線,分享大學USR團隊在地農業深耕的經驗。農業實務端上,邀請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教授與在農業領域持續創新的農社企夥伴一同探索農業未來的新契機。

校長李泳龍致詞。 黃啟銘/攝影。
校長李泳龍致詞。 黃啟銘/攝影。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致詞談到,長榮大學秉持著「深耕在地,連結國際,成為社會責任領航大學」辦學理念,在農業端產學合作成績亮眼,2018年採用台南在地關山黑糖製成並獲得2018年英國世界啤酒大賽雙料冠軍的「蒔醇」啤酒,同年並成立方舟咖啡,選用在地小農食材,提供一個銷售通路並落實減塑減碳、在地創生、循環經濟的友善商業模式。今年在地方創生與長穎農業公司及山上區區公所共同推動「世界香草鎮-山上地方創生計畫」,創造應用學校產學能量幫助山上區打造香草產業生態系統,吸引農村青年回流。而大學社會責任上持續跟在地小農合作,並推動「農好菜籃族」活動,鼓勵小農以友善環境耕作,讓消費者能吃到健康在地的好食材。而本校也很榮幸在今年榮獲2021 AREA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si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Awards) 綠色領導獎,顯現本校在社會責任實踐上,備受國際肯定。

未來農業新藍圖-USR計畫SIG跨校交流合影。 黃啟銘/攝影。
未來農業新藍圖-USR計畫SIG跨校交流合影。 黃啟銘/攝影。

今年全球氣候變遷、疫情嚴峻的全球產銷市場,為經營者和農民得同時面對的挑戰。而後疫情時代的農產結構調整已成為重要課題。

日本神戶大學清水夏樹教授跨國視訊分享。 黃啟銘/攝影。
日本神戶大學清水夏樹教授跨國視訊分享。 黃啟銘/攝影。

當日活動上半場為SIG主題交流,由日本神戶大學清水夏樹教授分享農業實踐經驗,主要是透過大學活化社區,並引導學生進入社區參與永續發展計畫;遠東科大吳俊毅副教授分享建構一個平台,把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取代原物料甚至衍生出多元產品,最終可以達到經濟規模與永續發展; 成功大學蔣鎮宇特聘教授分享以微生物科技導入台南市農業區的六級生產應用,他提到針對過剩農產可透過生物科技的導入來提昇產值,並強調科學數據去控制品質,須一條龍結合生產、加工與後續行銷,業者甚至一同合作產銷來強化品牌知名度; 暨南大學陳谷汎教授分享南投埔里筊白筍成長過程所需的水質、LED照明改良、甚至筊白筍殼的循環再利用,與在地農民一同建立友善的農業環境; 虎尾科大戴守谷教授分享雲林在地大學育才系統,強調師徒共學,驅使在地農業科技發展的新契機,同時也分享目前正在建構的六級化農業價值鏈,更能讓雲林農業更有優勢。

SIG主題交流,講者Q&A。 黃啟銘/攝影。
SIG主題交流,講者Q&A。 黃啟銘/攝影。

而長榮大學環境教育國際實驗學院洪慶宜教授分享大學端紮根在地,與青農共學的方法,從與農友共學到食農永續推動,導入PBl課程讓師生及農民共同發想,一同解決困境,洪院長提到,在疫情下更需結合群體力量,整合農民、學校及社區資源,帶動彼此共榮的契機。

長榮大學研發長吳佩芝與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合影。 黃啟銘/攝影。
長榮大學研發長吳佩芝與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合影。 黃啟銘/攝影。
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 黃啟銘/攝影。
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 黃啟銘/攝影。

下半場ISE talks國際社企論壇,特邀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分享農業地方創生,她強調,「地方創生」這詞源自於日本,而台灣需要有自己的原生版,她以「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民,這一代安居樂業,下一代安身立命。」來勉勵。此外她更以台南官田烏金為例,分享在地方創生上,運用科技創新的成功案例。透過科技設備將原本令菱角農頭痛的農廢菱角殼轉而製作成能夠吸附臭味的「菱殼炭」,在科技導入與社區協力下,垃圾變成了「烏金」,一年為社區賺進百萬。陳美伶提到,後疫情時代,更應該建全軟體,也就是人才資本,用軟體帶動硬體,軟硬兼施將數位及創新力賦予後疫情時代地方創生的正能量。

ISE talks國際社企論壇Q&A。 黃啟銘/攝影。
ISE talks國際社企論壇Q&A。 黃啟銘/攝影。

格外農品共同創辦人游子昂分享,他因追求食物不浪費的理念而投入這領域,他以如何提升台灣農產品的利用率,進而改變消費端的使用習慣,甚至以格外農品進行加工,提升農產價值並推廣至海外,以自己的商業模式,提供給社會企業與青農參考 ; 蜜田創新開發社執行長林晏良分享如何引導青農把農產品上架電商平台,並透過自己的發想,建構出媒合中小企業與公益團體的模式,他更以友善餐桌議題串起區域性的農產,推薦給消費者; 緣來新纖董事長特助趙泊幃以科技投入農業生產的經驗分享,強調農產品要「種得好、賣得掉、再利用」,並提到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可分解塑膠議題。

ISE talks國際社企論壇講員與工作人員合影。 黃啟銘/攝影。
ISE talks國際社企論壇講員與工作人員合影。 黃啟銘/攝影。

此次論壇透過跨國、跨校師生及跨領域間的分享對話,從學術端、實務面、中央與地方的各種角度思維探討大學社會責任在農業端的實踐與永續經營,為新農業激發更多元的樣貌與新思維,也透過這次的交流,期許能為在農業上努力耕耘的社企夥伴注入更多嶄新發想與能量。